15.2.11

移民政策透明化有助打破隔阂 (2011-02-11)

毋庸讳言,我国社会上确实存在着本地公民对新移民感到不满的问题。不满的原因很多,包括所谓新移民抢了本地人的饭碗,新移民对新加坡的效忠度和认同感不足,新移民不必服兵役却得到与公民一样的待遇等等。其中不乏一些充满情绪的非理性认知,而归根结底,主要是对“新移民”这个概念认识不清所致。

  按照约定俗成的说法,“新移民”似乎包括了新公民、永久居民,甚至一些持就业准证的长期居留者。可是,这个概念是不科学的,严格意义上的“新移民”应该是指“离开自己的国家并在另一个国家永久居留者”,也就是新公民和永久居民。

  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发布的《2010年人口简报》(Population in Brief 2010)显示,当局是把永久居民和新公民统称为新居民(new residents)。在2009年增加的新居民中,有5万9450个新永久居民和1万9928个新公民,比2008年的7万9167个新永久居民和2万零513个新公民来得少,但是在2009年新增的新永久居民和新公民中,有中学以上学历的却分别占了79.5%和64.6%,均比2008年的67.8% 和36.6%来得高。

  这份报告还显示,2009年,在我国的总人口中,有320万个公民,53万个永久居民和125万个非居民。与2008年的316万公民比较,我国公民在一年内增加了4万人,但其中只有1万9928个新公民,可见还是少于我国自然增加的人口。

  从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公布的数据可以看出,我国在控制移民人数方面还是相当严格的,尤其是在2009年最后一季度收紧移民政策以后,更是如此。而同样的数据也显示,在2009年获准成为新居民的7万9378人当中,无论是新永久居民还是新公民,素质都提高了,尤其是新公民。而新移民素质的提高,对我国的竞争力是有利的。

  民情联系组的政策研究小组前天建议政府应该使移民政策及数据更加透明化,认为这将有助于避免民众对移民的态度两极化,促进新移民与本地公民的融合。其实,国家人口及人才署在今年初已经做出了初步努力,今后只要定期公布相关的数据资料,包括民情联系组所建议的外国移民的人数、永久居留权或工作准证的申请条件等,就能确保本地公民对移民事务有充分的认知。这将有助于大家对这个问题进行理性的讨论,而不至于动辄诉诸情绪化的批评。

  譬如说,本地人经常把交通拥挤归咎于新移民的增加。其实,从本地人口的构成看,除了公民以外,最多的是非居民,而不是永久居民。与其归咎于新移民,还不如说是庞大的非居民人口造成交通拥挤。但是,真正的问题应该是基础设施和公交服务的供应量赶不上需求量,与移民人数的多寡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至于国人非常关注的新移民融合课题,也要分两个方面来看,如果是新公民,那就必须效忠和认同新加坡,融入我国社会也是其义务和责任;至于永久居民,他们的身份还是外国公民,是没有效忠和认同新加坡的义务的。

  民情联系组建议凡是要申请成为我国公民的外国人,都应参加公民学习之旅,并在过后接受考核,及格者才能申请公民权。其实,从去年3月份开始,准公民都必须参加半日游、与基层领袖的对话会、上网测试,完成这三个环节组成的“新加坡公民之旅”后,才能获得公民权。

  此外,人民协会为配合“社区2015总蓝图”,也拟定了分四个阶段协助新移民融入社区的指导方针,让各地基层组织有所遵循,以便今后更有系统和目标地鼓励新公民和永久居民参与社区活动,尽快融入本地社会。

换言之,民情联系组的建议,有不少其实是有关当局正在进行的。相信在当局、本地公民和新移民的共同努力下,本地公民和新移民之间的隔阂是会日渐淡化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