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10

华文,不能让底线失守 (2010-04-27)

潘星华

  上星期我去出席中国大使张小康的离任招待会,碰到新加坡教育界的朋友,大家都忧心忡忡地说:“怎么办?怎么办?”碰到的中国官员,也都大惑不解地问:“新加坡不是重视华文的吗?这样一来,是什么意思呢?”

  是啊,随着华文的水平一降再降,升学标准一改再改:升初级学院和理工学院,华文不是必及格科目;升大学,华文副修不算分之后,教育部长日前再宣布:“有必要重新思考小六会考目前母语所占的比重是否合理。”

  25年来小六会考华文保持与英文、数学、科学平等重要的地位,终于动摇了。教育部这个触及修改华文教育底线的行动,加上之前考虑参考IB华文考试,以及中国给外国人提供的汉语文水平考试的形式和内容,还有以英语教华文等等措施,彻底显示华文在今后的新加坡,将只具备作为外文存在的资格,它已经无足轻重了。

  小六会考比重降低后,华文授课内容更浅易、授课时间再缩减,华文水平再下降是可以预料。至于水平将有多低?从教育部长这样一句话,可以略知一二。他说:“我们探讨的一个模式,是要求所有学生在母语学习上取得一个基本水平。”在中国崛起的年代,当全世界人学习华文唯恐来不及,新加坡教育部却只要求“所有学生”的华文只在“基本水平”,是让人震惊和不解的。

2008年3月28日,前任教育部长尚达曼在离任专访回答为什么教育部要在小学强制学生读华文,到了中学、高中、大学,却给予自由度。他说:“孩子年纪小,学习任何东西都是需要强制的,何况学的是在家很少用得上的母语。就像我四个孩子学华文,我们在家完全没有用华文,不在学校强制的话,他们是不会学的,他们也无从知道原来华文是这么有趣,没有接触,不知道自己后来会爱上华文。所以,我们把母语列为小学会考的必考科目,强制孩子们学,这是从外在给他们了解学习语文的需要。”教育部难道现在不再这样想了吗?

底线失守 影响深远

  双语政策是新加坡建国基石,也是新加坡成功之道。过去25年,新加坡的华文虽从第一语文水平降至第二语文水平,华文在小学会考,还能保住和其他三科同等比重的地位。新加坡的华人子弟,在小学学了第二语文水平的华文,打了基础。中学升高中,华文虽然不是必及格科目,却还是中学必读科目,水准再烂,毕竟还是读过10年。

双语教育的成功,培养了我的年轻同事陈能端,在莱佛士女中读英国文学,再进华中初级学院读华文语文特选课程。取得报社奖学金,先到英国伦敦经济学院读学士,再到北京大学读硕士,学成回来华文报当记者。这样的年轻人是百里挑一,以后呢?还有百吗?怎样挑一?

  新加坡的年轻人有不少受聘于欧美跨国公司,是因为他们的英文即便不及英国人和美国人强,华文肯定比英美人好;他们的华文即便不够中国大陆人、香港人、台湾人水平高,英文却比中港台人强。这个新加坡专有的双语优势,现在难道出了什么问题吗?

正如一位家长说,小六会考减低华文占分比重,可以帮忙华文不好的讲英语学生,但是对华文好的学生,这难道不是惩罚吗?另一位家长认为学华文不只有认祖归宗,学习自己文化的意义,还兼是克服困难的学习,非常重要。他说,培养以坚韧不拔的意志力来面对挑战,难道不是我们的学校教育吗?

  其实,新加坡年轻人的能耐是巨大的。30年前,当教育部要求初院生进大学的第二语文成绩必须及格,英校生就拼了命读华文,华校生也拼了命读英文。他们很明白这是一个生死搏斗的障碍赛跑,自己如果不能跳过障碍,前途就不会光明。于是一个劲地死命往前冲,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一个个成了现在能掌握双语的人才。

  时代进步,难道新加坡年轻人反而变钝了吗?

作者是本报资深教育记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