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4.10

千万不可削足适履 (2010-04-27)

吴俊刚

  母语在小六会考中,和英文、数学和科学在积分上占同样的比重,即各为25%。这反映我国特殊的语言情况,因为要以英文做为各族的共同语,学校合流,统一以英语为教学媒介语;与此同时,为了确保各族学生不会失去自己的母语和母族文化认同感和自尊,因此也特别强调母语的学习。

  这是截至目前为止的双语教育的基本特质。近年来,由于英语在华族家庭中节节胜利,华语却节节败退,一个或许是当政者过去始料不及的新局面出现了。 2009年华族小一新生当中,竟然有多达60%在家里是讲英语的,换言之,他们的“母语”是英语,原本应该是母语的华语则变成了外语,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二语文。很明显的,双语政策已经来到一个重要的应变关头。而该怎么变,肯定必须慎思明辨,以免棋差一着,全盘皆输,使实行了几十年的双语政策前功尽弃。

  那60%华族小一新生的父母应该都是在双语政策下成长的一代,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决定以英语而不是华语作为家庭用语呢?我猜想,主要的原因应该是他们本身日常用语的习惯,因为,他们虽然懂得华语,但在工作和社交场合大概都只用英语,回到家顶多也只是父母或祖父母讲华语,但涉及的课题只是生活上的小课题,华语不是他们用来思考的语言。

  不管怎么说,他们在孩子一出世时,就自然而然地和他们讲英语。父母亲和整个社会大环境的影响是祖父母难以左右和抗衡的。他们有心让孙子学好华语,可惜往往有心无力,感觉万般无奈,小孙子一进了幼稚园,形势就更难逆转了。

  上个周末,朋友讲了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她到图书馆参与换书活动,想到邻居那个四岁的淘气小男孩,于是特地选了一本有插图的华文故事书送给他,谁知小男孩一听到是华文书,马上童言无忌地喊说:“华文书,我不要,我讨厌华文。”小男孩其实可以用基本华语与人沟通,因为他在家由祖母照顾,祖孙之间也讲华语,但对华文却似乎有一种天生的抗拒和厌恶。

  我不知道那60%的小一新生当中,到底有多少人像这个四岁小孩一样厌恶华文,或者(更重要的)没有能力达到现在规定的小学华文程度,而他们的家长当中,又有多少人是认为华文不重要,可以弃之如敝屣的。但从历届会考的成绩看,每年的华文及格率总在 90%以上,这难以说明,小学的华文学习碰到了天大的困难。至于做家长的,相信有不少在步入职场以及同外面的世界有了接触之后,其实才真正体会到懂得母语的重要和好处,因此也大声疾呼,不能放弃母语,不能妄动双语政策。

  是的,面对新的情况,必须谋求新的对策,但是,对策绝不应该是完全去迁就无知的孩子,或顺从少数人的压力。四岁小孩说他讨厌华文,难道做父母的就可以说,好,你可以不用学华文吗?假如可以这么做,那么,如果孩子说他不喜欢数学或科学,或不喜欢英文,他也可以不学吗?那我们还需要什么教育!

  为了迁就少数人而要全部人都降低水准,这是削足适履的做法。少数人的脚掌比较小,穿不了普通大多数人都适合的鞋号,要大多数人都把脚削平了一起穿较小号的鞋,哪有这样的逻辑?

  有个祖母写信给《海峡时报》,说目前的做法是惩罚孩子的弱点。这也是说不通的道理。只因为她的孙子们华文学不好,便认为整个制度是在惩罚他们的弱点,这符合逻辑吗?如果这是正确的逻辑,那么,那些孙子们英文或者数理科成绩不好的祖父母,也可以申诉小学会考是在惩罚他们孙子的弱点而要求改变积分比重了。

有些人更抬出了少数新移民来做挡箭牌,意思无非就是我们的双语政策也必须迁就这些外来移民,只因为这些移民的孩子只讲英语。一个政策如果必须这样迁就来迁就去,那这个政策还站得住脚吗?

教育部须懂得基本教育底线在哪里

  无可否认,每个孩子的天赋不同,教育应该尽量做到因材施教,尽可能让所有的人都能发挥潜能,施展所长。但因材施教,绝不是削足适履,也不能因为有些人认为某某科目不重要,就要全部人降低水准去迁就他们。教育部必须懂得基本教育的底线在哪里,并坚守着条底线。

  守住底线之后,再谈改变教学法,利用现代科技,改善学校里的学习环境等等,才有意义。因此,我比较认同李显龙总理去年底接受本地媒体访问时的说法。

  “我们要设法在一个讲英语的环境中,把全人口的华文和其他母语的水平维持在足以在工作上应用的熟练水平。然而,对一门语文能掌握到什么程度,也要看个人的语文能力和语文背景,以及家庭背景。一些人能够达到几乎相当于第一语文的水平,可以加入双文化课程,但是大多数人都应该能达到实际使用的水平,其中一些是来自讲华语家庭,一些也来自讲英语家庭。因为许多来自讲英语家庭的学生,实际上也有很强的学习语文能力,其中很多的高级华文也考得很好的成绩。”

  “但是,一些来自讲英语家庭的学生,学习华文时无论作出多大努力,都会面对很大的困难。他们在学校的学业成绩可能一般都比较弱,但并非全都如此。一个人的语文能力和一般学术能力的直接关联并非那么密。我们常会看到一些学生很聪明,学习华文却有很大的困难。所以,我们必须为这群学生设定比较实际的教学水平,以此作为学习目标,而不会把其他学生的水平都拉低。这正是我们设立华文B课程的原因。”

  降低小学会考积分中华文的比重,这样的做法其实就是把其他学生的水平都拉低。因为,这样的做法夹带着浓重的华文比较不重要的信息,“务实”的学生和家长会怎么做自不在话下,小学华文水平跟着下降,也不在话下。

  是的,全世界很少国家像我们这样强调母语的重要,但这是因为,全世界很少国家像我们这样,以一种外语为第一语言,正因如此,我们才必须强调学习母语的重要。我们可以选择走许多中美洲加勒比海小岛国同样的道路,完全放弃自己的母语,但后果如何,大家心知肚明,前车可鉴啊!在语文教育上,我们也必须接受,没有毫无痛苦、人人欢迎而又正确的政策。

  在这点上,我觉得李总理的说法也比较合情合理:“每个人要学好一门语文,都必须付出努力,这不可能是个轻松的过程。你不可能只是在洗澡时听听华语流行歌曲,或者以为每晚看电视肥皂剧或综艺节目,就可以毫不费力地掌握这门语文,既能听又能讲。你必须付出心血努力记住一些词汇、语法和表达方式。我们应该尽量让学生多学一点,因此他们始终都会面对学好的压力。然而,学生所付出的努力也必须是实际和合理的,并且要与他们的能力相称,而学生所能达到的水平,也会因人而异。”

  因此,为了解决一些在华文或其他母语学习上碰到特别困难的学生的问题,我们的思路不应该是一味去迁就他们,甚或削足适履,降低比重,为他们制定类似华文B的课程,也许是可以考虑的做法。

作者为前新闻工作者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