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4.10

小六会考华文比重调低 建议允许中学变更入学条件 (2010-04-24)

陈思平

  看到有关双语政策可能又要改变的报道,我深感关切。关于这个挥之不去的老课题,我觉得有必要客观的分析一下。

  从图表的统计数据看,我们是不是可以做出以下的结论:

  一、英文(2.5%)和华文(2.6%)科目不及格的考生人数不相上下。

  二、数学(16.2%)和科学(9.2%)科目不及格的考生人数比语文科目高。

  三、只有43.9%的考生获得英文科目A或A*的成绩而却有高达81.1%的考生获得华文科目A或A*的成绩!

  看来的确有2.6%的考生在华文学习方面面对着严重的挑战。另外,有18.9%的考生考获B或以下的成绩,可能因此未能进入理想的中学。即使我们大胆假设这18.9%的考生都在其他三科获得A或A*的佳绩,仍然有更多的(约24%)的考生考获四科A或A*的成绩。很遗憾的,没有数据让我们了解和准确地分析这些资料。以上假设可能不成立。因此,希望教育部能够提供数据说明有多少考生考获其他三科A或A*的成绩但是华文不及格。这将有助公众了解这个问题的严重性。

  我国的双语政策,经过几十年的实践,是卓有成效的,也使我国具备独特的优势。近来的若干调整会不会使我们趋向双语政策的名存实亡,逐渐削弱我们的独特优势而最终成为一个单语国家。华文的学习问题真的严重到我们必须不惜修改国策,甚至在不知不觉中动摇国本了吗?有些政策的效果可能只会在二三十年后方能见效,恐怕到时悔之已晚矣。

  除了降低华文的比重外,是否有更合理的应对方法?降低华文比重势必给小孩发出错误信号 ——母语已经不再重要了!同时,逻辑上是否合理:尽管有报道说有60%学生来自讲英语的家庭,但只有19%的考生没有考获华文A或A*的成绩,而却有 56%考生没有考获英文A或A*的成绩。

比较好的处理方法已有前例——特别补助学校给考获好成绩的高级华文考生在中学的选配过程中额外加分的做法可以效仿。热门的中学可以保留部分学额,吸收那些华文不及格但其他三科考获A*的学生。我也注意到名牌中学之间似乎有些分工——有些比较注重有关中国的学习,有些比较偏向印度。同样的,一些拥有单语传统的名校是不是可以多收一些单语的小六毕业高材生呢?

  允许中学变更入学条件,在我看来是一种比较符合国家教育政策,即让每一个学生充分发展和实现其潜能的教育方针。这样做也不会无意中伤害到不同的学生群体。

  支持教育部对华文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所作出的努力和给予的帮助。这些可怜的学生也是大环境和成人态度的受害者。我国人才有限,一个也不能少。不过,在给予一小部分人帮助的过程中,不应该损害或对其他学生群体造成不利。原则上,修改华文比重,犹如削足适履。允许中学变更入学条件,给那些华文不及格但其他三科考获A*的成绩的学生在中学的选配过程中额外加分,是比较可取的方法之一。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