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0.09

考试成绩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华文语文能力 (2009-10-12)

严丽珍

  我个人认为学习华文,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教导,更重要的是传承母族文化,这包括了高尚的品德修养的熏陶,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灌输,从而把莘莘学子塑造成具有完美人格的好国民。

  华文老师固然是任重道远,可是为了应付学生的各种考试,如小六华文会考、“O”水准考试、初级学院的华文会考。他们当然要集中火力,把教学的焦点对准考试范围,以便能过关斩将,在考试中取得骄人的成绩。

  其实,一个真正热爱华文的学生,他们的华文考试成绩未必是最好的。有许多学生,他们喜欢天马行空式的学习华文。例如,在课外广泛地阅读华文书报。他们的华文作文顶呱呱,甚至每年被学校派去当代表参加作文比赛。可是,华文会考的成绩却考不到特优。

  我的其中一个儿子,经常在家阅读华文故事书。对于《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小说,说得头头是道。可是,华文会考也只是取得A2的成绩。

  我有好些学生,平时的华文并不是很好,测验勉强及格,作文有时还会离题。可是,华文的会考成绩却得到特优。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有一名学生,她的华文表达能力并不太好,家里是讲英语的。在学校的华文预考不及格。可是,她在O水准的华文会考中却得到A的骄人成绩。她能够获得佳绩,主要原因是在会话考试的题目,《现在的子女,为什么会对父母越来越冷漠》,以及华文试卷一中的作文,《学生沉迷于电脑的害处》是华文老师在练习会话以及作作文时都在班上有不断练习过的。不仅如此,他们的老师还不辞劳苦为学生撰写会话内容,在写作文时的每一项要点都详细罗列下来。如此,比较用功的学生,只要牢记要点,临考时照讲照写就行了。

  由于升学就业都以文凭为考量标准,华文老师基于学校的教学范围、考试制度和出题的各种既定方式,就一定要按照规定来教导学生。并且还要懂得为学生“抓”题目,费尽心思,绞尽脑汁,从各方面去研究在往年的华文会考中作文题是什么,会话所讨论的课题是以什么为焦点。从而去推敲今年最可能出那一些题目。

  所以,凡是有心在华文会考中得到好成绩,除了努力、用功外,最重要的是要懂得‘读书’,的方法,要会抓住重点去学习,要看准今年的会考最有可能出的题目。万一很幸运的,果然是出那些预料中会出的考题,不仅是事半功倍,简直是水到渠成,功德圆满了。

  我们经常抱怨现在的学生不喜欢读华文、华文水准每下愈况。可是,在每一个的华文会考中,大多数学生都能取得优良的成绩。这样看来,似乎有点自相矛盾。可是,事实就是如此,因为学生们懂得在考试时如何作答,华文老师也会指导学生应付考试的技巧。然而,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的华文基础未必扎实。我们每一年只是训练了一批批能充分掌握应对考试的学生,他们的华文水准是否有提高?能学以致用吗?这又是另一个话题。

3 comments:

Helping Hand said...

"考试成绩不能准确反映学生的华文语文能力 (2009-10-12)"

我跟作者所说的深有同感。学习华文不止需要对华文有兴趣,也需要常练习使用它。我们对华文的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一旦尽了力,讨厌学习华文的学生就会觉得华文是一科容易的科目,成绩也会自然进步了。同样的,学习华文也是在寻找华文几千年的古老文化。
有时候,学生们对华文有兴趣,但是写作时可能不会使用一些词汇,因为他们没读华文书,无法扩大自己语言能力范围,结果像文章中所说的‘热爱华文学生’在会考是只得到A2。
正所谓:'宜未雨而绸缪,乎临渴而掘井‘。只要我们对自己有改变的恒心,一切还是来得及的。千万不要等到自己年龄已经衰老了才发现了学习华文的重要性才是图亡羊补牢。到了那时,一切都已经来不及了。

汤伟鸿3F(29)

ShIyU said...

我认为作者的观点很有道理,我个人也一样认为,考试成绩确实无法证明一个学生的华文程度。考试所考的始终有限,而生活的范围却无比广大,因此许许多多在生活中学到的知识,考试却不一定有用,所以考试只能证明学生的写作理解能力等等。
除此之外,我也认为,学习一门语言本身就是为了和他人沟通,而那些考试常常拿A1A2的学生,其中不乏日常对话都有问题的人,那么,我想,学习华文,参加考试,为的是什么呢?学习一门语言,最重要的就是会说,会看,否则就是纯粹的纸上谈兵,华而不实。
许多人都被成绩绊住了前进的步履,其实只要对华文有热衷,就算考试拿个F,日后累计下来的知识底子,也会大放异彩,把那些拿过A,却不了解华文的人压下去。
不过,也有一些人,华文成绩好,对华文的认识也挺深,但日常对话反而不行。前一阵子,我就遇到这么一个人,说话时用的都是英文,但是偶尔却又会说几句华文谚语,俗语来表达一些意思,这让大家都觉得他华文很好,于是就让他直接用中文说几句话,谁知却惊然发现对方中文说的不仅不标准,而且还会词穷。这说明了现在的教育方式太过偏向于书面上那些复杂的俗语谚语,忽略了我们日常会用到的话。因此我认为,学习任何一种语言,都要培养对语言的兴趣,不仅仅是文学上的,也要对日常的对话熟练,要不然就相当于学了一门不会说的语言,那还有什么用处呢?

倪诗雨 3I (20)

Anonymous said...

吕建扬(13) 3I

读罢这则篇章,我对这个课题感触良多。我非常同意作者的看法,O水准考试的确不能够完完全全测出个人的华文能力。很多人可以精通很多中国著名的武侠小说、历史典籍等。无可否认的,这人的华文水谁应该是很高的。可是,这人未必喜欢阅读预备O水准考试的书籍。因此这人在O书准考试时很有可能考不到理想的成绩。这不能够证明一个人的成绩,只能证明考生有没有努力地为考试做好准备。其实,我认为华文不仅是个让人与人沟通的语文,华文是文化、也是历史。顾名思义,华文就来自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称中国。中国地大人多,华文也未必代表普通通话而已。中国有甚多语言和方言,各部落也有自己的习俗、来源等。中国也有她五千年悠久的历史。所以我认为华文内涵其实很多很多,如果一张O水准证书就能证明个人的华文水准,那太不公平了。O水准只专注于与学生息息相关的实事,学生的兴趣也未必在于这个课题。综上所述,我们应该以不同角度上测试人们对中华文化的了解,才能断定他们的水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