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1.09

旧物换食物 环保又实惠 (2009-01-05)

● 吴淑贤

  旧报纸和旧衣物不是废物,它们可以再循环使用,也能用来换取日常用品,一举两得。

  西南社区发展理事会昨早举行一年一度的再循环计划,让丰加北区的居民以旧报纸、塑料瓶和汽水罐换取米和快熟面等必需品。

  半天的活动下来,居民共以约483公斤报纸及4026公斤旧衣物,换取1342公斤白米和242包快熟面。共有约300户家庭参与计划,居民纷纷带来一箱箱及一袋袋的旧货品,让组屋楼下顿时出现堆积如山的杂物。

  丰加集选区议员许连碹博士受访时说,这个“一物换一物”的活动已经迈入第4个年头,参与计划的居民越来越多。她认为,这是因为居民的环保意识已逐渐提高,经济不景气也让循环计划更合时宜。

  “居民不但能趁机清理家中不要的废物,还能从中获得实体的回报,有助于鼓励他们更加重视环保。”许连碹也是西南区市长、以及环境及水源部高级政务次长。

  派遣员辛宛(43岁)就一直积极参与再循环活动。他认为,与其把旧衣物丢弃在垃圾槽,不如废物利用,拿来换取所需的日常用品。今年的经济展望低迷,更加强他循环旧货品的动力。

  “一家人已缩紧荷包,减少日常用品的花费,所以从旧货物换取的米粮正好可以补上。”

  他不但和家人整理家中的旧衣物,还联络住在其他组屋区的亲戚,要他们把不要的旧报纸等送到他的家。一家人齐心协力,收集到15公斤旧衣物、10公斤旧报纸和3公斤塑料瓶,成功换取5公斤米、5包快熟面和3大包纸巾,收获相当丰富。

  循环旧货品不但能利己,也能助人。今年的再循环计划多了慈善光环,让宗教组织成员收集再循环物品,为有需要的工艺教育学院学生筹款。

参与的宗教组织是新加坡创价学会、城市丰收教会(City Harvest Church)和西南区的13所回教堂。它们打算收集1万6700公斤的旧衣物和4万5500公斤纸张,以达到1万5000元的筹款目标。

  再加上一家匿名中小型企业的1万5000元捐款,以及西南社理会的一元对一元资助,估计筹集款项可达6万元。

  创价学会壮年部长施成发说,慈善工作不分宗教种族,各宗教组织都以回馈社会为宗旨,积极动员成员,很快就能达到善款目标。

  约600名工艺教育学院学生将从计划受惠,各可至少获得50元津贴,购买新学年所须的课本和校服等。

  17岁的张可儿是工艺教育学院学生,也是参与活动者之一。她说,活动既提倡环保,也能作慈善,帮助像她一样有需要的学生,非常有意义。

3 comments:

Ken said...

怎么适当地清除和循环旧报纸,旧衣服和用过得塑料瓶是一个棘手的问题。由于西南
社区应用一个对症下药的好办法,适当地清除和循环旧报纸,旧衣服和塑料瓶,因
此我十分同意新闻所说的旧物换食物,环保又实惠的标题。在经济不景气的时间,用
旧物换成食物对居民来说是十分合理和实惠的交易,鼓励居民环保的精神。西南社
区每年举行的再循环计划,给居民机会清理屋里的旧物,用这些旧物换成能实用的
日常用品。

我觉得西南社区使用旧物换食物的原因是想多鼓励居民更加重视环保,对环境做多
点贡献,用实惠的物品奖励愿意为环境尽力的居民。

我感到温心,因为人民越来越多重视环保,越来越愿意为环保=尽一奋力。

终结,我觉得旧物换食物的活动给居民个为环保尽一奋力的机会,而奖励居民,是
个一举两得,环保又实惠的活动。

aura piggie said...

我是3F的林华旭

我觉得这件事是很有意义的。最近出现了金融危机,所以每个人都为了家里的负担而愁眉苦脸。现在有了循环计划,每个人都能松了一口气,因为我们能利用家中的旧衣服和旧报纸换取杂粮日常用品。

其实,我认为这件事还有很多优点。其中一个优点就是他能促进政府与人们的关系。人们换到了日常用品后,他们会认为政府在他们有难时而伸出援手。他们会对政府有好的印象,才会对新加坡有信心。这样的话, 他们才会为新加坡而卖命,新加坡才会成为一个繁荣个国家,渡过金融危机。

世界上没有东西是完美的,每个东西有好处,也有坏处。这件计划的目的是要为了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却公众不是那样看待的。他们只是为了日常用品而来,不是因为重视环保而来的。他们应该趁这个机会而教导公众环保的重要性和环保的方法。

nigalxlite said...

欧镇玮 3F


我觉得这项活动十分的新鲜。它不仅使人民认识到环保,还能让那些家里有着许多旧
物的人换取食物。我觉得该循环的旧物应该拿去循环,这样不仅能让人们能在一个
清新的空气中呼吸,还能保护地球.
“这项活动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能让人民换取食物。”虽然有些人会这说,
但是从中人民能进一步了解环保到底是这么一回事,而它又有多么的重要。
据我们所知,世界的温度已慢慢的增加,为了把增加的速度慢下来,我们这些地球人应该加紧努力。
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经过多次对环保的了解后,人们一定能珍惜周围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