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地宗乡会馆为担起维系方言生命力的文化重任,自2002年起纷纷开办方言课程,让有意学习方言的成年人重拾祖父母的语言。
不过,开办方言班的会馆也有个明确的大前提,那就是方言仅是让国人寻根的情感纽带,不是可取代英语和华语的主流语言。
广东会馆近年开办的粤语班和粤曲班颇受欢迎。会长何国才虽然坚决认为不懂方言就是不懂自己的根,但也指出掌握中英文是至关重要的。
“我支持双语政策。英文是国际语言,华文是通向中国的语言,这两种谋生语言非常值得推广,绝对不能也不会被方言所取代。”
他表示,广东会馆当年是因为看到本地的双语政策已经实施多年,学生的华文和英文基础已非常牢固,学习其他语言不会过度干扰对中英文的学习,才决定开办粤语班。
福建会馆通过属下的文化艺术团开办闽南语课程。会馆总务组主任曾福庆强调:“本会馆的宗旨是保存及发扬中华文化,而不单单是福建文化。”
他指出,要达到宣扬中华文化的价值观及文化的目的,不一定要办方言课程。福建会馆两年一次的福建文化节,就是通过文化演出、文化讲座、美食节及文化展等活动,让国人认识华族文化。
至于福建会馆所开办的方言课程,则以成年人为对象,约九成学员在30岁以上。
据了解,会馆并没强制属下的小学教福建话,反而是一些学校或基层组织主动找会馆开办课程。例如中区社区发展理事会的青年义工曾经为了带老人出游,请福建会馆量身定做速成班,教他们如何以福建话念出地铁站的名字。
傅健顺(38岁,电脑业从业员)形容自己是讲华语运动的“产物”,也在讲华语的家庭长大。他虽然毕业自特选中学,会考华文拿A1,但中学以后便与中文完全没有接触。踏入社会工作后,他发现中学水平的华文实在不足。在准备到中国发展业务前,他的上司还特地送一本《三国演义》,请他先读了才去。
打通经商人脉,是他加入福建会馆的初衷。了解中国人的思想及手腕,是他学习福建话的动力。方言成了他认识中国的文化历史的窗口。令他感到自豪的,是能够在万里长城上用华语讲秦始皇的故事给女儿听。
傅健顺的女儿才10岁,已去了五趟中国,并还想再去。她对中国及华族文化的兴趣并非偶然。起初和许多年轻家庭一样,傅健顺和妻子在女儿5岁之前坚持只对她说英语。后来他参加会馆活动并感到获益良多后,开始在家里跟子女说华语,也把他们送到会馆学唱童谣。朗朗上口的童谣以福建话唱出,但歌词却以汉字呈现,教师也以华语讲课。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触华语和华文,从此消除了对华文的恐惧。
福建人蔡俊文(28岁,高级行销执行员)则对学习方言不以为然。他认为要孩子学华语已经够难了,如果还要他们学方言,只会增加他们的负担。
“我不想给孩子制造额外的压力。如果他们已经能够很好地掌握中英文,我不介意让他们学福建话,不过看样子不太可能。况且孩子学会了福建话,他们要用福建话和谁交谈?”
23.3.09
Subscribe to:
Post Comments (Atom)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