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4.10

英文教育背景家长:大环境使然 教育部调整反映现实 (2010-04-22)

赵琬仪

  教育部将探讨调整母语成绩在小六会考总分的比重,几个不同语文教育背景的家长受访时虽然反应不一,但基本上都指出,华文作为母语的学习与运用,在本地早已缺乏大环境,即使母语成绩的比重不调整,大环境也使学生及家长质疑学习华文的必要,教育部的探讨反映的只是现实,尽管比重一调整,会进一步影响学生对这语文的学习心态。

  育有三个念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和五年级的孩子的郭慕贞,在知道教育部将探讨调整母语成绩在小六会考的比重后,第一反应是:“我们欢迎。”

  来自讲英语家庭的她说,三个女儿在家里和在学校绝大多数时间都是使用英语,学校的华语口试因此令女儿感到非常吃力。华文补习老师在帮助女儿掌握书写方面发挥了作用,但是会话需要环境和使用的机会,光靠补习和学校的华文课,说的机会其实不多。

  郭慕贞的五年级大女儿正在修高级华文,但由于程度跟不上,准备在明年转修普通华文。

  她认为,教育部的语文政策经常在变,很难确定往后修高级华文会不会让学生得到升学奖励。

  她说,即使不调整母语成绩的小六会考比重,并不见得华文就会得到重视,首先是本地的大环境让人觉得华文其实并不重要,何苦为难孩子吃力地学习华语,却又一直学不好。而他们花在学语言的时间,也分薄了他们在其他科目用功的时间。

  从台湾嫁到本地的罗秀玲,丈夫是本地华校毕业生。她很务实地表示,既然孩子没有学好母语的兴趣,调整成绩比重,让孩子在其他方面能更好地发挥其实未尝不可。

  她表示,夫妇俩一直在为孩子的华文学习操心,但大环境对孩子学习进度与兴趣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能无奈地看着儿子与华语渐行渐远。

  罗秀玲说,大环境以英语主导,学校的华文师资又参差不齐,再加上现在的孩子缺乏学习语言的刻苦精神,使华文的教学与学习都吃力不讨好。

正在邻里小学念小六的儿子过去在上学之前,在家中是以华语交谈。上学后,由于同学之间都讲英语,回到家中也就转为全盘英语,拒绝与父母用华语交谈。

  她说:“调整华语成绩比重,长远来说必然会影响学生对这语文的学习心态。不过,孩子长大以后,如果觉得需要学好华语,还是有机会学的。”

  受益于我国双语教育的年轻家长蔡志伟(37岁),家中的老大和老二分别在念小一小二。

  他本身毕业自莱佛士书院,但在讲华语家庭长大,说着一口流利华语。

  担任酒店培训工作的他告诉本报,小时候并不知道学好母语的重要性,踏入社会工作后,才真正体会到掌握双语使他获益不浅。

  他指出,本地的一般家长,未必都能用流利的华语与孩子交谈,如果学校的教育也放宽对华语教学的要求,华文会逐渐“自然死亡”。

  他认为,如果因为要迎合小朋友学习华文的能力而调整华文成绩的比重,是不是将来有许多小朋友觉得其他科目如科学、数学难学时,也得调整它们的成绩比重?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