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11.09

对华文教改的一些疑问 (2009-11-23)

社论

2009年11月23日

  教育部长黄永宏前天对未来的华文教学宣示了重大政策方向,即让华文教师用英语在课堂上讲解以及把电脑科技应用到教学上。教长提出了所谓的三个R: 实事求是(realistic)、切题(relevant)以及负责(responsible),为这个教学方法的转向作出阐释。

  这项宣布并不完全让人感到意外,因为几年前,政府已有这样的思考,事实上,几年前便有学校试验性地实施类似的双语教华文的方法。

  教育部的数据显示,华族小一学生的家庭用语为英语的比例已由1982年的10%增加到今年(2009年)的60%。尽管内阁资政李光耀曾经多次呼吁华族家庭用华语跟下一代交谈,为孩子的华文学习从小创造有利条件,但事实显示,华族家庭用语转向英语已是不可扭转的趋势,而教学用语的转移是顺应时局,无可回避,教育部正式宣布为政策,却又可能加速这种趋势。华语家庭已非主流,意味着什么?这不只是对教育,对我国社会今后的发展也有长远的影响,我国有朝一日成为单一的英语社会并非不可能的事。


  英语家庭成为主流的今天,华语虽然还不至于变成一种“外语”,但政府要继续说服华族新加坡人相信华语是他们的“母语”也许会越来越困难。今后要鼓励国人学习华文恐怕只剩下一点经济利益的动机,这是政府现在就应该思考的问题。

  用英语教华文固然是因应时势,但其中所引发的一些疑问还有待政府进一步澄清。

  首先,在华文师资上,我们并不担心找不到能够在华文课上用英语讲解的华文教师,因为在我国双语教育制度下产生的教师,英语并不是问题。人们过去对华文教师的疑虑是他们的华文水平,今后华文教师可以名正言顺地讲英语,是否会造成他们的华文水平停滞不前?

  其次,那些来自华语家庭的学生有条件和能力学习更高水平的华文,尽管黄永宏重申这类学生的潜能会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但处于“非主流”的社会地位,他们的兴趣和士气是否会在进入学校之后得以持续?政府要如何继续鼓励这类有华文潜能的学生把握机会,而不致埋没他们的天分?有鉴于此,从外地引入高水平华文教师的作法还是应该继续,他们可以跟我国教育制度培养出来的华文教师扮演互补的角色。

  2004年,在李资政的主导下,华文教学确定了“因材施教”的原则,过后教育部也实行了“单元教学”的方案,现在黄永宏部长又宣布成立“特别工作小组”,对华文教学作出重大改变,难免给人一种改革太过频繁的印象。人们也难免要问,过去几年才开始的“因材施教”方案是否又要被推翻?华文教师和家长现在若感到难以适从是可以理解的。

几天前才正式开幕的新加坡华文教研中心,其宗旨之一是要提高华文教师的素质水平,教育部所要成立的“特别工作小组”要如何跟这个中心的工作协调?

  此外,所将推行的重大华文教改是否会对培养双文化精英的既定政策造成冲击?特选学校今后如何确保它们继续存在的价值?

  至于用电脑科技教学,本是学校里的普遍做法。华文科今后要进一步在电脑科技教学上注入趣味和创意的元素,只要学校的态度更开放,相信这方面是不乏题材可以发挥。华文的创意教学,让趣味性和历史及人文知识互相结合,可补华文课内容不足之处。

  话说回来,我国的华文教学改革是否已经到了过分强调“乐趣”的地步,而忽略了任何学科都必须有“苦”的成分,从英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学生若没有下点苦功(除非学生本身具有天分),他们所能达到的水平也只是“蜻蜓点水”、“浅尝即止”,如果这是未来学生的华文普遍水平和能力,则要每年培养足够的双文化精英的目标将是遥不可及。

  与此同时,我们也不应该放弃鼓励华族家庭用华语沟通的努力,一个有利的家庭和社会语言环境才是提高学生学习华文兴趣和动机的关键。华文要成为一种“有趣”的语言就必须是一种“活”的语言,否则我国学生学华文跟学日文、法文、德文又有何区别?

1 comment:

low said...

我很同意这些新的学习概念。现在的社会比较讲究英语,家庭里都多数以英语为主,有些甚至把英语当成母语。为了确保华语不会被“遗忘”,我们就得实施类似的双语教华文的方法,好让从英语家庭来得小孩比较容易听得懂,学得好华语。但是这种学习华语的方法将让我们失去学习华语的意义。这好像在用第二语言来学习华人的母语。生为华人,竟然得用英语来学华语,有点说不过去。
我觉得以电脑科技教学的方法比较有意思。因为现在学生都有电脑知识,多数的人都会使用电脑,对他们来说简直是易如反掌。电脑科技能带来趣味和创意的元素,让学生对华语产生兴趣。于双语教华文的方法比起来,电脑科技教学法不会让人觉得我们好像在用第二语言来学习母语,只是把学生们对华语的兴趣提高,让他们自己努力学习。
总而言之,华文要成为一种“有趣”的语言才能吸引学生们喜欢华文。

刘荣耀18 3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