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09

领取奖学金者应饮水思源 (2009-03-20)

陈一帆

  近日在南大出版的“心系南洋”2009年2月号刊物里,读到一则既令人振奋人心而又使人惋惜的消息。

  该报道说:创办了83年的上海书局,结束了业务,实在令人颓丧惋惜。而该书店的家人陈蒙志及夫人蔡楚君,及其姐姐陈蒙星都是南大第一届毕业生,这次结束书店的生意,也脱手了一些店屋,在怀着满腔热情贡献华文教育下,特捐出100万元给母校,作中文系同学奖助学基金。

  颁发奖学金给成绩优良的学生,在我国已非常普遍,热心捐献奖金的大有人在,上至政府机关,下至民间社团会馆,对奖励青年学子都不遗余力。

  华社方面,中华总商会带头,每年颁发各类奖学金,不分种族源流,成绩达到要求水准,都可提出申请。其他许多宗乡会馆、社团、慈善机关、斋堂庙宇等等,甚至一些热心的企业商行机构,也纷纷积极参与奖励学生的行列。

  说句实话,我国的各会馆,每年都要付出可观的数目,对中小型会馆是一项经济负担,因为一些会馆既无祖业收租,更无其他财路来源,平日开支已捉襟见肘,不容乐观,但为了要颁发奖学金,董事们都想尽办法,分头筹募善款,虽然寻钱艰难,但能够度过难关,总算做到人有我有,松了口气,再苦也值得。

  领奖金的同学,个个精神饱满,聪明伶俐活泼,更多是体育场上的健儿,文坛高手,因为他们是将来国家的主人翁,学生台上讲话,说出他们的志愿,也道出大人的心声,将来要做有用的人,为国家为社会做事。这令在场颁奖和观礼者都感欣慰,也和领奖的同学一同憧憬将来美好的前途。

  遗憾的是,有些领奖的学生和他们的家长,平日不上三宝殿,除了领奖那天到会馆之外,其他日子就看不到他们的踪影;有些获奖者甚至连领奖那天都不到会馆,理由很多,补习呀,做功课呀,游泳呀等等,甚至说他们每星期天必须要到教堂做礼拜,比一年只一次到会馆领奖金还重要?

  奖学金的目的是奖励人们求学向上,其意义并不是在于金钱款额的多寡。学生应把能够亲身上台领奖,视为一种荣耀,如果不到现场领奖,根本就不会体会到那份光荣,也就完全失去领取奖学金的意义。如果得奖者甚至连会馆在哪里都不知道,会馆活跃分子的筹款活动的辛劳,真是形同付之流水。

  我的同事对我说,要我写文章,劝领奖金的学生要饮水思源,回馈社会,回馈会馆。毕业后步入社会,也要回会馆看看。想当年,会馆理事们要湊足一笔奖学金是煞费心机的。

1 comment:

Anonymous said...

读罢这则新闻后,我深感同意作者的观点。

获得奖学金的得主都是才华横溢的。他们得到奖学金的定义是:他们在各自的领域上是国家的精英。这也意味着:国家需要这些奖学金得主为我国奉献,造就更美好的世界。可是,如我在这则新闻所看到的,得主们却不为国奉献,反而去当他国的公民!

所谓“无风不起浪,事出必有因”,造成奖学金得主没饮水思源的原因有什么?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学生对国事漠不关心,而且有自我为中心的心态。

第二、家长们没有极力推广爱国精神。生为国家的公民,本身应该要与子女们说国家的历史与成长的经历,使他们珍惜他们所拥有的一切,成为个好公民。可是,家长们却利用他们的一言一语,平常批评国家里的样样事物,使得子女们没有想过为国效忠,饮水思源。

第三、老师们没有极力教导孩子们国家核心的价值,因过于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而忽略了它。

如果这个现象蔓延下去,后果将不堪设想。
所谓“亡羊补牢,未为晚也”,有什么方法让奖学金得主饮水思源?我认为方法有以下几点:

首先、学生应该重视国事,而且消除他们自我为中心的心态,变成慷慨及会效忠国家的人。
其次、家长们应该极力推广爱国精神,不要一直讲自己国家的坏话,而是向孩子们推销国家所有的好事,使子女们爱国。

再次、老师们应该极力教导孩子们国家核心的价值,并传达爱国信息,使学生们爱国。

希望学生,家长和老师们能够尽他们最大的一份力,使他们更爱国,饮水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