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3.09

照亮历史文化的艺术殿堂 (2009-03-19)

社论 2009年3月19日

  由政府大厦及前高等法院改建而成的国家艺术馆(National Art Gallery),竣工之后将是个什么模样,它将给新加坡的文化景观带来怎样的冲击,这是近年来许多国人关心的文化重点项目。前天,在长期集思广益与当局的精心策划之下,教育部兼新闻、通讯及艺术部高级政务部长吕德耀透露了艺术馆的工程轮廓。

  艺术馆的建造费约为3亿元,预计在2013年完工,是个全民共享的艺术殿堂。这将是我国最大、也最有建筑特色的视觉艺术馆,展馆面积可以媲美如法国奥赛博物馆那样的国际知名大楼。吕德耀说,希望能把艺术馆打造成民众可自由活动、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地方,“可通过新鲜、富有生气和有意义的方式,加深人们对新加坡和东南亚艺术的认识。”这可说是政府为这座殿堂设下的崇高目标。

  除了这座建筑物本身所带来的欢欣鼓舞之外,它所立足的位置——历史性的梯阶面对着历史性的大广场,屋顶天台可以把滨海美景尽收眼底——却也让人联想翩跹。不难预见,启用之后,艺术馆将是皇后坊-滨海湾文化区一个耀眼亮点,是周围地带艺术文娱一日游的焦点。

  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衡量国家艺术馆在四年后建成的意义。首先是艺术馆本身的意义:它是座兼具历史性和前瞻性的建筑。

  由于艺术馆的前身,即政府大厦和前高等法院,两者都蕴含着与新加坡历史不可分割的经历,它是座让人缅怀风云岁月的文化遗产。难得的是,艺术馆建成之后,包括1945年日军司令向联军投降的市政厅会议室,以及前法院的大法官庭室等“历史现场”,都将得以保留。而艺术馆的第二层,则免费开放,展出19世纪至今的新加坡历史与文化艺术的流变。

  同时,艺术馆是前瞻性的,因为它设有东南亚第一个儿童馆,通过艺术游乐园等互动方式,让年轻一代认识历史,汲取艺术养分。艺术馆将拨出一半的展厅面积,作为国际艺术精华的展览之用。这部分展出,既能扩大国人视野,也能吸引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

  再者,就是艺术馆在文化链接通道上所起的呼应作用。纵观大草场的四周,从新加坡河畔维多利亚剧院与音乐厅,沿着亚洲文明博物馆、鱼尾狮公园,到滨海艺术中心,可说胜景处处,令人流连忘返。

  当然,如何把这条“文化走廊”贯穿起来,让游人可以避免日晒雨淋,在舒适写意的情况下信步闲庭,享受艺术之都的胜景,这也应该是在策划者的周详考虑中。

  同样重要的一点,是艺术馆的管理方式。它将同滨海艺术中心一样,交由一个称为“国家艺术馆”的私营公司管理。这个新公司隶属国家文物局,已在今年1月16日正式成立。

文化艺术的管理工作企业化,是新加坡近年来的新气象。文化机构享有独立自主的运作权,将可以在筹款、策展、宣传、跨机构的合作等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

  艺术馆仍然隶属国家文物局,其资源将与目前文物局旗下的国家博物馆、新加坡美术馆、亚洲文明博物馆、国家档案馆、集邮馆和设在裕廊的文物保管中心等机构一同分享。这是个集体文化资源:例如,1996年成立的新加坡美术馆,多年来收集了一个经典性的本地、国际与东南亚视觉艺术品馆藏。国家艺术馆建成后,这批经典馆藏将成为它的镇馆之宝,而原来的新加坡美术馆和8Q美术馆,则专门辟为发展当代艺术的用途。但是新加坡的文化资源仍属薄弱,还有很大的提升的空间;“文化走廊”硬体设施的发展固不可忽略,不断充实内涵才是最重要的。

  2013年,也就是四年之后,我们可以期待一个意含丰富的艺术殿堂的出现,照亮它自己,也照亮整条“文化走廊”,让新加坡朝艺术之都的进程又迈前一步。在眼下世界经济陷入危机,银根普遍收紧之际,有关当局仍然坚持拨款,按原订计划运筹帷幄,进行文化建设,这是值得国人庆幸的。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