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09

2009年1月份《联合早报》读者关心的课题 经济、教育、让座与优雅社会 (2009-02-27)

交流站1月份收到275封读者来信,其中184封通过邮寄或传真递送,其余的则通过电邮。所刊登的读者来函共115封,另刊登了24封有关当局或企业机构的答复或回应。

  由于政府在本月公布新的财政预算案,而在此之前报章也报道了一些民众和中小企业对于政府推出的融资与援助政策的反应,因此,不少来信讨论了和经济不景气相关的多方面问题,包括:融资问题、援助配套、车资为何不下调、拖欠工资、企业社会责任、公积金是否该削减、减少裁员、创造就业机会等等。

  12月份的热门教育话题,在1月份继续延烧,并且还有读者提出了新议题。讨论的主要话题包括华文补习、学校课外活动、循环课本、教师素质、毕业晚会、读报教育、互联网的应用、发展教育游学团等等。

  让座问题、垃圾、狗粪、脚踏车鲁莽骑士等话题的讨论,虽然没有上述两个话题热烈,仍是一部分读者持续关心的话题。

  

涌现新教育议题

  1月份对于教育问题的讨论,有一部分是上个月话题的延续,但也有一些读者就一些新问题提出了较独特的观点,使得这个月对教育问题的讨论变得更加多姿多彩。

  1日刊登的侯京京读者来函《应考虑校内课本再循环》说,物价高涨,孩子上学的费用也提高了,而最大的开支莫过于课本。她提出三项建议:一、学校在学年尾举办课本再循环运动,家长捐出的课本以低价售卖,所得捐给学校帮助贫穷学生。二、由于不少老师都发讲义,少用课本,学校可推出“精简书单”,删掉少用和没用的课本和练习本。三、教育部应检讨频频推出新课本的必要。因为一些新课本只是更改一两课,如果家里两个孩子只差一两岁,不换课本就可以让弟妹用兄姐读过的课本,省下不少买书钱。

  华文教师吕静读者同日来函题为《华文补习很有必要》认为,新加坡的孩子大多需要补习华文,因为小六会考中,口语占50分,很多家长没有语音训练,学校老师也很难个别照顾学生各自不同的语文学习障碍。升上中学后,由于不少学生的华文根基打得不好,不论作文、课文的学习都需要补习。

  同日刊登的《积极开展教育旅游》说,新加坡优质教育是国际知名的,有许多外国学校师生组团来我国进行交流学习。作者吴莲珠近两年曾在新加坡为四川一中和鳌峰外语学校安排了英文课、英国文学课、体育课及课外活动。学生们在上课之余也借机观光旅游。交流期间,本地学生也在在环球智慧上长智。

侯京京读者在9日来函《谈谈学校课外活动》中说,家长希望课外活动让孩子培养课堂以外的嗜好,但学校追求的是立竿见影的排名,虽然表面上给学生四组选择:表演艺术、体育、学会及制服团体,但没有杰出体育或表演才华的学生,最终都只能选择制服团体。她认为学校应为各种课外活动设专才组和普通组。

   10日,叶碧娇读者来函《找不到正确定位的毕业晚会》说,作为教师,在参与及观察每年年底的中学及初级学院的毕业晚会时,她心中总觉得不安和疑惑。因为举办毕业晚会的地点,多数在五星级酒店,学生不但得付相当贵的入门票,在衣饰上的费用也逐年升高。却没有人去探讨毕业晚会的宗旨和作用是什么,也没顾虑低收入家庭的毕业生无法参加的问题。

  13日,张克敖读者在《别忽视教师的素质》一文中说,教育部将进行大规模招聘7500个教师,让被裁人士或中途转业者,申请担任幼儿园至大专学府教师。张克敖认为,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不要为了制造就业机会而让一些失业者把教师当成临时的避风港,经济复苏时,他们可能辞掉教师职位,这就会影响到教师的形象和士气。

  21日,萧国荣读者来函《读报教育可提升华文教育素质》指出,应当大力鼓励中学生多阅读《联合早报》,而不只是局限于新推出的《逗号》,读《逗号》之外,再读《联合早报》,使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国内外新闻时事。如果在课堂上多应用读报教育,相信有助于提高华文教育素质。

对经济不景气问题和对策的讨论

  3日,邹万永读者来函《不应指望政府削减公积金》说,公积金早已是雇员月薪收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许多国人用公积金来还房屋贷款或支付医药保单的保费。因此,他指出,一味指望政府削减公积金缴交率,对受雇员工是不公平的,至于轻率地裁员,对企业的杀伤力更严重,是更偏激与极端的举措。

  16日,庄如清读者的《援助融资配套能让大多数人受惠吗》说,据报道,当局两个月前推出的总额23亿元的拯救小型企业融资援助配套,效果并不显著。商家反映说,尽管政府已承诺承担80%的风险,银行仍过于谨慎,不肯贷款给企业。他希望有关当局和银行能公布考核申请贷款准绳,让更多中小企业业主得以申请到纾困周转资金,确保员工不会因公司倒闭而失业。同时他希望政府提出更多援助配套,为各阶层民众舒缓经济萎缩和通胀带来的双重压力。如不能降低7%消费税,希望当局增加老人的消费税补贴。

  17日,陈泰程来函《对新预算案的一点期望》说,人们对定于1月21日公布的新预算案有着多方面的期望:首先,中小企业雇用数目众多的职工,但它们现在融资困难,希望新预算案公布更多让中小企业受惠的措施。同时,他也期望政府除了给予民众水电费回扣和杂费减免之外,也分派新加坡股票或消费券,给予所有 21岁以上的国人,希望他们拿了红包后多加消费,以拯救市道。

  31日,林美峰来函《勿忘企业的社会责任》说,企业界应善加利用政府的振兴配套,将政府支援企业界的每分钱都用在振兴经济的刀口上,不要贪小便宜,挥霍公家援助以自肥。面临亏损的企业,在利用振兴配套时,应进行企业瘦身计划(可减薪、削减其他运作成本,以提高效率和竞争力,但不要裁员),而仅只盈利降低的企业,则不妨考虑增加投资,扩展市场和业务,这样经济不景时期就可能缩短。林美峰是食品厂商公会的商务主任。他说,该公会鼓励会员在海外进行原料加工以节省成本,并协助会员开拓新市场,扩增出口。同时也主办讲座,让会员交流经验讨论对抗衰退策略。

关于让座、敬老与优雅社会的讨论

6日,周全生读者来函《不重老龄,何来优雅》指出,2007年政府拨出5亿元成立的银发族保健基金,已让许多老人受益。当政者虽有领头羊作用,但企业和民众还未跟上,交通业者对乐龄的优待不够全面,地铁巴士不肯让座的年轻人很多,为争家产而闹得父子母女反目成仇的例子比比皆是。还有人乘着搬家,遗弃父母亲在养老院或街头。

  15日,游婉华读者来函《“优先座位”形同虚设》说,巴士和地铁车厢内都有告示提醒坐在优先座位上的乘客,车厢拥挤时,应把位子让给老弱残疾者和孕妇,结果,满车优先座位上的乘客都对告示视若无睹。

  杨松坚读者在同日刊登的《鼓励让座培养礼让精神》中说,让座涉及道德文化修养,应通过教育和鼓励方式解决。主动让座者多是成年人,年轻学子们多忙于谈天、听手机,对站着的老人孕妇视而不见。他建议在地铁站和车厢内经常广播,提醒人们让座。

  杨忠庆读者不赞同以“新加坡人素质低”来解释国人没有让位精神的现象,他在《让座不一定反映国民素质》中说(22日刊登),不让位的其他原因还包括:社会规范、地铁设施严重不足而青年和中年人也有疲惫极其需要座位的时候、教育制度忽略了敬老尊贤的品德教育等等。他说,在韩国见过在拥挤车厢里,老人座位是空的,却没人敢坐,如果新加坡人到了韩国,也不敢去坐空着的老人座位,能说他的素质到了韩国就马上提高吗?

  随后,多篇读者来函表示不能赞同杨忠庆似乎为不让座者开脱的说法。24日,沈裕尼读者的《来一场让位运动吧》说,如果说年轻人或中年人工作辛苦了一天,需要座位休息,老人和孕妇不是更需要坐下休息吗?她建议来一场让位运动以引发人们内心深处的关怀与恻隐之心,打造礼让精神之邦。

对解决公共交通拥挤的讨论

  8日,陈玟喜读者在《开放本地公共交通业》中指出,公共交通业者受到保护,因此,业者并没有像开放的电信业那样取得进展转而惠及消费公众。全面开放公共交通服务业,虽会减少现有业者盈利,但对整个行业的进展和对广大民众而言是有利的。

  12日,黄法莉和陈玟喜不约而同地对解决地铁拥挤提出建议,黄法莉建议在地铁站设自助出租折叠座椅处,让有需要的乘客付租金把折叠座椅带到地铁上,下地铁后再归还,另外她还建议把两边头尾车厢设立为优先舱,顾客进入加设能读易通卡闸门的优先舱就能用里头存放的折叠座椅休息。程玟喜则建议实施双级车资制,把头尾车厢列为A级车厢,其他B级车厢拆掉座位,仅保留只有老人和孕妇可乘坐的“优先座位”,乘客须付1.50元附加费,才能进入优先车厢享有座位。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