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09

就地养老和就地终老 (2009-02-12)

● 吴俊刚

  《礼记·大同篇》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大略翻译是:“大道通行的时代,天下都是公正无私的,选举贤能的人主持政事,讲求信义推行和睦。所以人们不单是亲爱自己的父母,也不单是亲爱自己的子 女,使社会上的老人得以安亨天年,壮年人得以贡献才力,小孩得以顺利成长。使死了妻子的丈夫,死了丈夫的寡妇,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儿子的独老,有残疾的 人都能有所供养……”

  随着战后婴儿潮一代步入老年,新加坡的人口老龄化问题变得异常迫切。不久前,负责人口老化问题的总理公署部长林文 兴再次提出了就地养老的问题,也提出了类似三M(保健储蓄、健保双全和保健基金)的三E概念(老年保健储蓄、老年健保和老年基金)。卫生部长许文远日前在 国会也提出了不少新的医疗保健措施,目的都是要做到使我国的医疗保健更加完善,而且确保人们都“负担得起”。

  不过,许部长认为新加坡人可考虑选择到新山的疗养院的说法,却引起了一阵波澜。在国会里,反对党提出了质疑,也有读者打电话到报馆来表示不满,因为他们觉得感情上受到伤害。

   无可否认,孔子几千年前在《礼记》中所阐述的,一直是人们心目中的理想社会,但是,时至今日,却没有多少个国家能做得到。一些北欧国家实行的福利政策, 曾经接近实现了这个理想,但终究因国家负担渐渐超重而难以持续。医疗保健成本日益上升,是个世界各国都面对的共同问题,也是各国政府倍感头痛的难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到邻国成本相对便宜的疗养院去的选择,确实符合成本效益的考量,可是却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层面:心理因素。

   不错,现在已经有许多人不时都到新山去活动和消费,但是,这和去那里养老或住进那里的疗养院是不同的。年老的人,特别需要亲人的关怀,朋友的相伴,如果 为了费用问题,不得不离乡背井,孤零零地跑到邻国去养病或终老,心灵会蒙受怎样的伤痛呢?不错,一些人口老化问题严重的发达国家如日本,也有老人跑到异国 养老的现象,但我想,那应该也是迫不得已的选择,离乡背井毕竟并非人之常情。

就地养老是努力的目标

  因此,从成本效益角度看,到新山养老固然是个值得考虑的选择,但从老人的心理需要角度来考虑,却肯定不是个好选择。如果为人子女者都作如是想,许多老年人肯定会像梁智强电影里那个被“骗”去老人院的老妇人一样,心碎至死。

所以,尽管面对医疗保健成本日益上涨,国家医疗开支日益增加,所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必然要逐渐上升(目前仅占4%)的问题,政府还是得聚精会神,研究如何能够在国内的基础上来应对各种问题和挑战,尽量做好养老的工作,把到邻国去的选择留给国人自己去决定吧。

   一个国家的医疗体系,必须优先照顾国民,在这个基础上,行有余力,则可以兼及他人。这样,旅游局大力鼓吹吸引国际游客或病人来新加坡作医疗保健旅游,才 不至于遭国人诟病。否则,国际病人日增,带来了可观的消费,我们自己的老年病人却越来越多地跑到邻国的疗养院去,那会是一种怎样的对照?

  许文远部长日前在国会其实提出了好些积极的措施,如奖励低成本医院,增加给予疗养院病人的补贴,增建社区医院,增加疗养院的床位等,这些才是我国医疗保健体系发展的主轴,而就地养老也才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和劳作,我这个属于战后婴儿潮一代的新加坡人,不知不觉间也已成了乐龄人士了,“人情同于怀土兮”,我也希望自己不必有一天得选择到邻国养老或住进那里的养老院。相信许多同龄者的共同愿望是:老有所养,就地养老;老有所终,就地终老。

作者是《联合早报》评论员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