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2.08

以人为本对待客工 (2008-12-06)

● 周雁鸣



  与笔者住宅毗邻的私人平房在三年前开始,改建为现有的12层高公寓。几年来,从拆掉旧建筑物到新居民入伙、由动用重型机器搬运到人工铺草皮,每一个环节都在笔者窗外上映,客工的住宿起居,当然也在观察之列。

  一般来说,客工宿舍都是使用重叠起来经过改建的40英尺货柜箱,里面都是铁架双层床位,生活空间非常有限。离开工地远的工人得摸黑起来造饭,吃饱等候货车来载他们到工地去。傍晚收工了,坐在地盘路边,等候货车来接他们回宿舍。

  每个礼拜的一天假期,偏远的客工宿舍也安排旅游车服务,把客工定时载到市区购物消闲,黄昏接返宿舍,收费来回两块钱,比起客工自行坐巴士转乘地铁更便宜。这样看来,客工的生活是很有规律的。

  新加坡的客工生活安排,视乎地点和管理而定。客工宿舍有提供伙食的,也有工人自己动炊的,后者以靠近民居者为多数。

  多年以来,客工为新加坡建设,客工的起码生活条件不能太差,而保障工人生命安全,是新加坡作为大老板的最起码承担。

  日前笔者在一个工业展览场合,看到一段有关吉宝船务员工的录影片段:机构要有效率,保障工人的性命安全,是公司对员工家属与及对客户的承诺。

  每逢看到货车斗满载上下班的三四十名工人,无论他们是华人、孟加拉人、泰国人,笔者对他们的安全都会有点担心。宿舍如果能建在工地附近空地,节省工人来往时间,提高生产效率,降低重型车在繁忙时间于市区公路上的使用率,减低交通事故数字及保险赔偿,对劳方、资方及新加坡的声誉都有好处。

让邻里居民接受客工

  本月3日,国家发展部公布,批出十个临时客工宿舍地段,共可容纳1万8100 客工居住。其中三个靠近市区的,都是国家拥有的小型旧建筑物,改建后能提供1100个宿位,可以舒缓一下市区工地客工住宿的需求,并能把现有建筑物的使用值伸延。

目前经济前景迷朦,改建旧建筑物为办公室的热潮已退,拆旧也是浪费之举,用来当客工宿舍,是最合理的。

  养观赏鱼的人都知道,新买回来的鱼不能马上放进旧鱼群里,要让新鱼在原本的塑料袋里,连水一起放进渔缸,内外水温没有太大的差别时,才慢慢把塑料袋打开,让新鱼适应。有时候,新旧鱼互相传染细菌,整缸鱼都会出问题。

  同样,为了让邻里居民能接受客工,也让客工能容易融入当地社群,社区领袖可以设立沟通渠道,鼓励客工使用图书馆、参与社区康乐体育活动与民防,而政府对宿舍立例,教育与监督外劳,也是关键。

  目下一般的客工宿舍都非常拥挤,政府有必要制定留宿人口与宿舍空间的比例。除了有合理的厨房、洗漱、储藏设施、文娱康乐场地以外,还应有足够的插头、电压、消防设备,以免宿舍发生电器短路或火患。

  移民厅、卫生部及民防当局应联手,除了扫荡非法劳工以外,更需要教导住客们防火、防盗、防范传染病的知识,确保社会和谐。

  另外值得一提,在很多组屋单位、甚至于私人平房,其实都入住了为数不少的客工。在目前住房供应不足的情况下,劳工进住宿舍,腾出组屋或私人平房单位,对租用物业市场不无好处。

作者从事教育工作

No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