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1.08

演说角落松绑 自由示威满月 (2008-10-02)



谁来示威?

有人说这是政府一大试验,以后再也没有国际传媒会有意无意地在报道中加上“新加坡是个禁止户外示威的国家”这么一句。因为 这类报道一再提醒世人,新加坡的民主还达不到西方的标准。也有人说,日后如果有大型国际会议或运动会在新加坡举行,同一些国际组织捆绑在一起的公民团体, 也会要求政府让它们的人来示威,我们到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告诉他们:芳林公园允许公开示威。

  在国内,则有政党担心芳林公园是一片“泥沼”,始终都不肯去凑热闹。例如喜欢示威的新加坡民主党秘书长徐顺全博士等人,似乎就很小心要避免自己身陷“泥沼”,永远没有别的选择。

公民团体和政治活跃分子对到芳林公园示威不热衷

  本地的公民团体和政治活跃分子,一般也对到芳林公园举行示威不很热衷。因为他们觉得示威无法达到他们的目的。
  在一些国家,环保者会选择上街示威抗议,但本地环保者却认为透过和当局沟通,更能够有效推动改变。

  积极推动保护乌敏岛上仄爪哇海滩(Chek Jawa)生态环境的一名环保者说:“我个人不会参加任何示威,即使是我很关心的课题也不例外。我宁愿出席讲座或座谈会等比较具建设性的讨论活动,向其他 人学习或与他人交流观点。至于示威,那简直是在浪费时间。与其制造一大堆噪音,有效推动改变的最佳方法是透过各方相互了解与合作,但这需要耐心、善意和时间。
  
“我们带人们参观仄爪哇,并不是抗议或阻止填海,而是让人们欣赏仄爪哇。大声说话或将我们的观点强加在别人身上,并不是好事。我宁可提供更多信息,让人们自己去判断。”

最近有同性恋者表示计划下个月在芳林公园举行“同志”游行活动,但并不是所有同性恋者都表示支持,许多仍抱着观望态度去看待。

  本地同性恋团体成员朱立新说:“如果他们有什么议题要唤起社会大众的关心和支持,例如要求废除377A条;让少数群体享有平权,以及消除‘同志’在社会上所面对的各种歧 视、欺压、污蔑等等,都可以透过各种方式提出来,我也会给予支持。如果是在芳林公园举行‘同志’游行的话,就只会加深民众以为‘同志’都是新加坡社会边缘 人的刻板印象。因为事实绝非如此。”

  他也认为举行示威未必是传达信息的最有效方式。

  “透过主流媒体传达信息最为有效,或者应该说要能有效说服主流媒体认同哪个信息是非常需要传达的。其他方式包括写信、会见或拨电给你认为有能力解决哪个问题、执行和完成哪件事的人。然后再不断地写信、会见或拨电提醒,直到问题解决为止。”

  妇女行动与研究协会前会长陈瑜欣也透露,这个协会完全没考虑过到芳林公园举办活动,原因有三:那里一般没什么人潮;关于示威的条例太新,还不清楚是否会不小心触犯法律;以及现有的座谈会等活动,已能有效传达信息。

“思考中心”创办人戈麦斯:政府应允许各处都可示威


  公民团体“思考中心”创办人、工人党党员戈麦斯博士认为政府应该修改法律,允许新加坡全国各处都可以合法举行示威,让发动示威者有权选择最恰当的地点,而不是局限在芳林公园。

  “在一些发达国家,示威组织者只需事先通知当地政府,主要是为了控制人潮和交通,确保示威顺利进行。新加坡警方需要接受教育,学习与所有的公民团体和政党保持更好的工作关系,以保障新加坡现有的言论自由环境。”

  “思考中心”在2000年12月10日曾为纪念“国际人权日”而在芳林公园举行演说活动,当时约有50多个民众到场聆听,中途突然有人高举标语和高喊口号,警方过后以“思考中心”涉嫌在演说角落非法集会和示威为理由,对主要的负责人发出警告信。

本地博客网站“网络公民”上月中也在芳林公园主办户外座谈会,批评新加坡的公共交通政策。戈麦斯当时也受邀演讲。这项活动吸引了超过百人参加,现场也有人举起标语牌子,使芳林公园出现了近年难得一见的热闹场面。
  
戈麦斯在2001年已离开“思考中心”。他虽表示还未考虑日后是否会以个人名义在芳林公园组织示威,但也不排除这个可能性。

民主党发言人:如一只系上彩带的斗牛犬


  曾多次不理会警方警告,而被控举行非法集会和游行的新加坡民主党人,在芳林公园过去还禁止举行示威的时候,曾公开呼吁人们到那里去参与他们的示威游行。可是,他们现在对政府终于允许人们自由在那里举行公开示威,却报以不屑的态度。

  民主党发言人说:“这有如一只系上彩带的斗牛犬,虽有美化作用,可以博大家一笑,也让人们去批评作出如此荒谬行径的人,但最重要的是没有人会因此受骗,以为那不是只斗牛犬。”

本地学者:不应太早对芳林公园的示威活动“判死刑”


本地学者认为不应该这么早就对芳林公园的示威活动判“死刑”。因为新加坡人需要一些时间去适应放宽之后的新条例。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陈思贤:多个民主管道总是好


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院长陈思贤教授认为,那里的示威活动不多,显示令新加坡人非常不满的事其实不多。

  “政府才刚允许示威,我们不能期望示威活动会突然排得满满。如今才短短一个月,我们为何要迫不及待地嘲笑人民和平与合法示威的权力,仿佛要证明‘你看,我都说了,新加坡人还未做好准备接受示威’。”

   他说:“同真正的示威活动相比,更具意义的是新加坡人如今可以合法示威,公开表达担忧或不满。虽然示威有其缺点,但这是表达社会良知的一个有用的方式, 能让民众注意到一些处在社会盲点的课题。新加坡多添一个民主管道,对国人总是好的。随着民主政治文化的加强,新加坡人更好地掌握了提出民主诉求的方法,示 威将变得更有效。”

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助理教授陈庆文:国人接受示威需时间


  新加坡管理大学法律系助理教授陈庆文说:“长期以来,示威被视为扰乱秩序的行为,因此大家仍不太敢组织或参与示威。新加坡也已建立了温顺和保守的政治文化,不乐意看到人们在公共场合过于激烈地表达观点。”

  他认为要改变新加坡人的思维以接受示威是一种合法的政治表达途径,还需一段时间。但是,他相信新加坡人会逐渐适应。他观察最近一些所谓的“示威”活动,其实还只是公众教育活动。

  “这些活动更像是展览会,因此没什么观众。如果要论刺激程度,同反对党的竞选群众大会根本没得比。”

   一些国人,尤其是反对党人认为政府不应该将自由示威局限在芳林公园,但是陈庆文认为在更多地方允许自由示威,示威活动未必就会增加。对于有热忱的人来 说,地点的远近根本不是个问题。他认为选择芳林公园作为允许合法示威的地点是对的,因为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政治活动都曾在芳林公园举行,那里已是个 重要的政治地标。

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许林珠:是否有效还言之过早

  政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许林珠博士也认为辟设更多演说角落或允许示威的地方,未必会有更多人出来演讲或组织示威。除非芳林公园因示威者反应热烈,场地不够用,才需考虑多辟空间。

  “现在就判断演说角落的开放是否有效,还言之过早。已经有一些人开始到那里主办活动,日后人们将越来越常使用这个空间。”

  她说:“人们未必都想组织示威。条例放宽后,想在那里演讲的人,就不必担心自己的演讲活动会如当年‘思考中心’为纪念‘国际人权日’而主办的演说活动那样,一不小心就被指涉嫌示威。虽然在演说角落举行的示威不是很多,但演说者增加依然是件好事。”

  另一方面,许林珠博士指出公民团体在本地有许多管道可向政府反映意见或提出建议,当局无论同意与否,都会给予答复,不会石沉大海。因此,公民团体在演说角落组织活动,对象不是政府,而是为了教育公众。”

  她也不认为人们是因为怕政府,才不敢组织示威活动。“与其说是害怕,他们可能更怕丢脸。因为如果没做足功课,引述错误资料,就会被政府指正。”

外国的演说与示威角落


●英国伦敦的海德公园(Hyde Park)
   这里是世界著名的演说角落,至今已有150多年历史。演说角落位于公园东北角,当初辟设的目的是要缓和工人阶级的反抗情绪,后来则成为持有不同政见者发 表意见或讨论民生话题的场地,这个传统延续至今。2003年2月,反战者曾在那里举行大规模抗议示威,反对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英国公园管理局当时试图阻 止,引起民众强烈反弹,最终只得让步,撤回禁令,结果有近200万人参加。除了海德公园,英国的诺丁汉也于今年二月在靠近市中心的市政厅前设立演说角落。 诺丁汉演说角落委员会还举行辩论会,邀请市民讨论该市所面对的一些挑战。

●澳大利亚悉尼的多曼公园(The Domain)
这大片开放的绿地,毗邻就是著名的皇家植物园,是澳大利亚人参与休闲活动和运动的好去处。多曼公园在18世纪时已经存在,曾是举行军事及其他仪式的场地, 后来逐渐成为政党举行大型集会和示威的地方。澳大利亚工党在1975年便选在多曼公园发表政策演说,吸引了大批群众。近年来,多曼公园的政治色彩已经淡 化,但是在星期天下午,可能还会见到一些热情的学者、政治评论者、宗教信徒等,在那里发表激情演说。

●捷克布拉格的帕拉茨基广场(Palacky Square)
   英国演说角落基金会(Speakers’Corner Trust)的一名信托人,在2004年同布拉格地方政府合作设立演说角落,提倡言论自由和公民社会意识。当时有约1000人见证了广场的开幕式。不过, 由于那里引来一些极端主义组织举行集会和示威,引起关注。另外,因为有市民投诉示威集会制造噪音、阻碍交通及出现涂鸦与破坏公物等问题,当地政府今年二月 曾考虑关闭或转移到另一地点。现在,帕拉茨基广场越来越冷清,没什么人捧场。

●荷兰阿姆斯特丹的奥斯特公园(Oosterpark)
   这是由阿姆斯特丹地方政府于1891年建造的首座大型公园,中央有个长湖,富有英式的景观设计风格。这里也放置了许多纪念碑和雕像,充满艺术气息。 2005年,荷兰著名电影导演梵高被激进分子谋杀,民众于是在公园一角设立了一个永久性的公共演说角落“Spreeksteen”。这里设有一座象征言论 自由的艺术雕像,其中一面看似张口咆哮,另一面则是沉默不语。
      
●加拿大萨斯喀彻温省里贾纳的瓦斯卡纳公园(Wascana Park)
  设于瓦斯卡纳公园湖畔北角的演说角落,在1966年开张,主要效仿海德公园模式,其入口处的两盏街灯,还是来自海德公园呢。  

●中国北京日坛公园、世界公园及紫竹院公园(非永久性)
   中国政府在北京奥运会期间特别划定三座公园作为“示威特区”,并且允许国内外记者自由采访。不过,组织示威活动者须事先向当局申请准证。据统计,当局在 奥运期间共接获79项组织示威的申请,但大部分示威要求都在相关单位与申请人协商后得以“调解”,因此没人举行任何示威。

公园局网站首月32项登记

  从9月1日至今,国家公园局的网站总共接到32项关于在芳林公园举行示威、集会或演说的登记,其中至少有七项的登记者表示要举行示威。

   除了反虐待女佣组织“哭诉的听者”在政府解禁,允许人们在芳林公园举行公开示威的首日举行示威,被媒体广为报道之外,向公园局网站登记的其他示威活动的 主题包括针砭时弊、批评国会制度、贪污与经济、释放拉维律师、宣扬和平示威等,还有一项登记的示威活动,是要“谈论支持一个中国的民主立场”。

  公园局发言人表示,示威组织者只需上网登记,就可立即举行活动,无须等待批准。除非有涉及种族、语言或宗教的课题,公园局不会转交警方处理,并且不会加以干涉,也不会查看登记者有没有如期举行示威。

  目前公园局网站只供登记,民众无从在网站上查看已登记的示威活动和举行日期。据发言人表示,当局不打算公开这些信息,登记者如果想吸引群众参与,应该自行宣传。

  凡是新加坡公民都可上网登记,永久居民可以参与他们所组织的示威,不过进行登记的组织者或他们的授权代表在示威进行时必须在场。

  永久居民有意在芳林公园组织示威或发表演讲,则必须先获得警方的准证,而任何示威活动如有外国人参与或发表演讲,也必须先向警方申请准证。

各说各话

与其埋怨新加坡有许多局限,公民团体认真要推动改变,就应善用现有工具,多到演说角落去发表它们的观点。
——官委议员萧锦鸿

虽然有些反对党支持者因此在网上骂我们,但我觉得我们到芳林公园组织活动没有错。因为演说角落不属于行动党,而是属于全体新加坡人,我们应该善用。我们长期争取政府放宽条例,给我们一个示威的空间,如今条例放宽了,如不去利用,岂不是不符合逻辑?
——最近刚在芳林公园组织活动的“网络公民”主编卢鸿佩

从前到演说角落的主要是一些有agenda(议程)的政客或性格古怪的人。现在开放示威,更多民众会到那里演讲,因此人们也觉得比较可以接受。当然,传统媒体依然扮演重要角色,很显然的,当传统媒体给予报道时,反应就比较热烈。
——报纸言论版常客、财务顾问梁实轩

我觉得年轻人应尝试透过不同的管道表达观点,不能只局限于网上论坛。不过,与写博客相比,到演说角落演讲之前,需要做更多准备。

——淡马锡理工学院学生陈家喜


芳林公园重头戏
●10月4日(星期六):
大学生抗议学校管制校内媒体
●10月11日(星期六):
职总英康保险合作社前总裁陈钦亮要求政府成立独立调查委员会,针对本地金融机构所销售的信贷关联证券(credit linked securities)展开调查
●11月15日(星期六):同性恋者游行
●演说角落24小时开放,
有意组织示威者可上网登记,
网址:www.nparks.gov.sg

No comments: